第1篇:马拉松比赛实施方案范文
关键词:高校;迷你马拉松;可行性
在刚刚过去的2015年,在中国田协注册备案的马拉松赛事达到了143场,而这个数字,在2011年只有22场。短短五年间,中国的马拉松赛事数量呈几何倍数的增长,与之同时,参赛人次也从2011年的40万增长到2015年的150万。马拉松运动的持续升温,让这项赛事在中国大大小小的城市落地,赛事的组织也更趋向于专业化。这其中每一场赛事,参赛项目基本涵盖全程马拉松(42.195km)、半程马拉松(21.09875km)以及“迷你”马拉松(一般距离在10km以下)等项目,而参与人数最多的是“迷你”马拉松项目,经常达到上万人的规模。
1 迷你马拉松运动的特点
相比于全程和半程马拉松动辄数十公里的距离,距离短成为迷你马拉松运动第一个特点。比赛距离一般在10km以下,以5km居多。随着这项运动的普及和发展,马拉松的概念外延越来越宽泛,以全程马拉松的距离为计量单位的“四分之一马(10km)”“八分之一马(5km)”等迷你马拉松项目成为了大型专业马拉松赛事必备的参赛项目。
规模适中是迷你马拉松第二个特点。虽然在一些规模比较大的国际性马拉松比赛中,很少有单独的迷你马拉松竞赛单元,但对于举办规模适中,并以低碳环保或以体验型为主题的活动,迷你马拉松无疑是最佳的选择之一,例如“李宁10km路跑联赛”等活动。
迷你马拉松第三个特点是参与性强。一提到马拉松,往往因其距离长,运动强度大,耐力要求高等传统特点让人望而却步。而迷你马拉松,是马拉松运动逐渐走入大众和推广最有力的支撑。参赛条件更加宽松,报名更加容易,让更多的跑步爱好者能够直接参与进来,对于未经过长跑专业系统训练和不是长跑业余爱好者的参与者来说,只要平时有跑步的习惯,在一小时内基本都能够完成比赛。
2 目前国内高校开展过的迷你马拉松活动
作为国内首个在中国田径协会注册的校园马拉松赛事,截至今年,中国矿业大学的校园半程马拉松比赛已经举办到了第四届,并逐渐发展为在全国高校范围内的校园马拉松品牌赛事活动。今年的比赛设半程马拉松和迷你马拉松两个竞赛项目,参赛规模为5000人,比赛地点设在中国矿业大学南湖校区,设计比赛路线为校内环形路线。这项举全校之力举办的赛事,由学校官方来组织,有专业的体育文化推广公司运营。通过前面三届比赛的探索和实践,已经形成了一套较为完备的组织流程,包括赛道规划,报名筛选,志愿服务和赛事奖励等等,吸引了该校大部分的师生参与到其中,使马拉松这项运动真正在高校落地,马拉松精神内涵真正在校园得到弘扬。
因此,中国矿业大学校园马拉松赛事可以作为范例,为高校开展迷你马拉松比赛提供借鉴和经验,有利于高校结合本校实际,探索开展校园迷你马拉松活动的可行之径。
3 目前我国高校开展迷你马拉松的可行性探究
高校要举办一场迷你马拉松比赛,必须具备相应的硬件条件和软件条件。因此,笔者认为,以下四个是探究迷你马拉松比赛是否可行的必备条件。
硬件设施条件。要举办一场马拉松比赛活动,场地条件是必须首要具备的。以成都理工大学为例,校园占地2890亩,校内公路约5.3km,且坡度爬升不大,加之校园内部交错纵横的绿化道路(桐荫路、砚湖南路、芙蓉路等)距离,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完全有条件规划出一条全长为5km,路程不重复且没有折返点的迷你马拉松路线;其次,作为还未走出社会,经济尚未独立的大学生,走出校园参加一次专业大型的马拉松赛事的迷你马拉松项目,需要承担报名、食宿和交通等费用,距离稍远的花费更多。因此,成都理工大学可借助自身地理环境优势,让在校大学生节省参赛成本,在学校足不出户就可以切身感受和参与马拉松比赛,感受马拉松文化。
组织条件。在大学校园里,相比于带管理性质的学生组织,如学生会等,以各种兴趣爱好为主要目标而建立起来的学生社团有着较为灵活的组织形式和基础。当前,许多高校里都有类似于“跑步协会”“夜跑协会”等学生社团组织,组织里的成员基本上都是跑步或者马拉松的爱好者,而且有的还是发烧友,成员数量达到了一定规模。这些协会一般都会定期或者不定期组织开展一些跑步活动,规定一定的时间和距离,辅以有趣的活动流程和奖励(如积分兑换奖品),往往能够让很多大学生跑步爱好者加入到活动中来。不仅如此,现在很多大学生在跑步时都会使用手机跑步APP应用记录跑步时间、速度和距离。因此,很多协会和社团还会在线上APP里组织活动,如线上签到打卡等,让跑步活动更有多样性和趣味性。因此,当前在高校开展迷你马拉松运动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组织条件。
教学条件。高校有着得天独厚的教学优势。在目前越来越多的在校大学生体测时达不到《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的背景下,提高在校大学生的身体素质成为高校体育教学的重点工作方向之一。成都理工大学作为一所以多科性为发展方向的大学,体育学院承担着全校本、专科学生的体育教学,大学生体质测试和体育科学研究,拥有一定数量的专业师资,掌握专业的体育教学训练方法,完全有能力承担高校的马拉松运动教学训练工作,开设马拉松运动选修课,为成都理工大学开展迷你马拉松运动提供人力资源保障。
宣传条件。纵观国内举办得较为成功的马拉松赛事,如“厦马”,“北马”,“上马”等,都是中国田径协会的金标赛事,而这些赛事在赛前利用新媒体和社交网络等各种形式对活动进行宣髟焓疲并取得了成效。基于此,以成都理工大学为例,其拥有的主流媒介“云立方”学生传媒中心,聚合文字、声音、影像、视觉、新媒体等形式,打造出全媒体平台,并基于信息的接近性,在校内大学生群体中有着较好的传播力、公信力和影响力。目前,成都理工大学的官方微博粉丝数为28905,官方微信粉丝数44600,几乎覆盖所有在校生。加之当下新媒体的席卷之势,以90后占主要的当代大学生更容易接受新媒体的内容。因此,要利用好阅读更实时,内容更轻松,交互性更强,转发更便捷的“两微”平台,策划一系列前期宣传方案,调动在校大学生参加比赛的积极性。
4 高校开展迷你马拉松运动的积极意义
首先,高校开展迷你马拉松运动有利于提高大学生身心健康水平。当前,每年的体质测试不达标,极少参加体育锻炼,长时间坐在电脑前打游戏娱乐等是当代大学生的通病。除此之外,大学校园里的暴力恶性伤人,宿舍关系不和致使最终发生命案的惨剧屡见不鲜,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和管理已经越来越被引起重视。通过在学校开展迷你马拉松运动,鼓励大学生走出封闭的空间,养成体育锻炼的习惯,强身健体。同时,马拉松是集体参与的运动,参与者相互扶持相互鼓励,在这个过程中增强与人交往的情感体验,有利于心理健康的发展和人格的完善。
其次,高校开展迷你马拉松运动有利于拓宽体育教学内容。目前,高校有着相当数量规模的跑步爱好者。而当前国内许多高校的开设的公共体育课程主要以球类运动(足篮排网羽乒)、休闲健身类(健身气功、太极拳、健美操)运动为主,而中长跑项目主要只是针对体育专业的学生开设,并未在全校范围内推广。实际上,只要具备最基础的跑步知识,如跑步步法,呼吸调整,跑步姿势等,经过一段时间的练习,就完全可以参与到迷你马拉松比赛中,并在参赛过程中体验到马拉松运动带来的乐趣。因此,在日常体育教学中加入中长跑运动的教学,既有利于大学生掌握马拉松的相关科学训练技能,也有利于拓宽体育教学内容,更有助于培养学生终身体育的理念。
最后,高校开展迷你马拉松运动有利于丰富校园文化。马拉松的精神内涵就是坚持拼搏,不轻易放弃,坚韧不拔,最终战胜自己。而这一精神内涵不管是放在大学生学习专业文化知识还是平时的学生工作中,都是值得提倡的。而除每年固定的运动会外,当前在高校内在开展的各式各样的校园文化活动大多是与专业知识相关或以文娱活动为主,而如果开展迷你马拉松这类运动,在奔跑的过程中欣赏校园风光,用另一种视角再来看他们平日熟悉的学习生活环境,有利于丰富和创建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
5 结语
马拉松运动不仅仅只应具备它最原始最传统的定义,应不断发散拓展其内涵。相比于专业大型的马拉松比赛需要组织和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迷你马拉松自身距离短,规模适中,参与性强等特点,当前在我国类似于中国矿业大学,成都理工大学这样的高校的综合环境下更具有一定的可行性和可操作性。因此,笔者认为,探究迷你马拉松运动在高校开展的可行性,需要围绕“以高校为中心牵头组织,以教学为手段训练培养,以学生为主体积极动员,以健身为目的大力弘扬”作为指导思想,努力创造条件,探索出一条符合高校自身实际情况的道路,让马拉松这项运动真正在高校范围内普及和推广,掀起高校“跑马”热潮。
参考文献:
第2篇:马拉松比赛实施方案范文
1896年3月底,希腊在首届奥运会开幕之前,举行了一次距离约为40公里的长跑,以选拔运动员,那可以看作现代马拉松的第一场正式比赛。当时的第一名跑了3小时18分钟。一位名叫斯皮里东・路易斯的送水工名列第五。十几天后,他用2小时58分50秒跑完40公里路程,成为首位奥运会马拉松冠军。
有一个广为人知的故事,说1908年伦敦奥运会时,为方便英国皇室人员观看马拉松比赛,起点设在了温莎城堡的花园,线路一路向东进入伦敦,最终抵达白城体育场的终点。美国人约翰尼・海斯以2小时55分18秒4率先完成这段全长42公里195米的距离。1921年,国际田联将这一长度认定为马拉松比赛的标准距离,海斯也因此成为第一位男子马拉松世界最好成绩的创造者。7年后,2小时30分的大门被打开,1925年10月,美国人阿尔伯特・米切尔森在纽约州的一场比赛中跑出了2小时29分01秒8。
1952年6月,英国人吉姆・彼得斯在将马拉松成绩推到接近2小时20分后不久,走上了奥运赛场。身为最大夺冠热门的他遇上了有“长跑火车头”之称的捷克斯洛伐克人扎托佩克。半程左右,从没跑过马拉松的扎托佩克一边跑,一边问彼得斯:“这种速度行吗?”回答是:“太慢了”。彼得斯本意只是为了迷惑对手,可扎托佩克闻听此言,真的提速冲到了前面。彼得斯疲惫之下无力追赶,有苦难言。最终,扎托佩克夺冠,彼得斯却没能完赛。1953年6月,彼得斯终于再次证明了自己在马拉松上的王者地位,他跑出了2小时18分40秒4。彼得斯闯开马拉松2小时20分钟之门,1954年班尼斯特在4分钟之内完成1英里,许多人将两项成绩并立为那一时代跑道上了不起的两大突破。
彼得斯似乎总与“悲剧”挂钩。1954年8月,在第四次刷新马拉松世界最好成绩之后一个多月,他参加了英联邦运动会。当只剩最后几百米赛程时,他看上去很有可能冲击2小时10分大关,但接下来几度摔倒,步履蹒跚,最终倒在了距离终点不远处。在那次被彼得斯自己形容为“差点死掉”的比赛之后,他淡出了赛场。
2小时10分大关留给后来者再做冲击。1967年年底的福冈马拉松赛,澳大利亚人德雷克・克莱顿一鸣惊人,用2小时9分36秒4完成了全程。克莱顿一年半之后又跑出了2小时8分33秒6,虽然这个成绩是在一次被认为因测量不准确而“缩短”了赛程的比赛中完成的,不过它还是被记录了下来,并保持了漫长的12年才被改写。
随着大批天赋卓然的非洲选手在流水线一般的长跑训练系统中被锻造出来,男子马拉松纪录在新世纪里成了“易碎品”。2002到2014的13年间,纪录被刷新了7次,最近的6次都产生在柏林马拉松的赛道上。这条线路起于国会大厦广场,终点在勃兰登堡门,串联着多处柏林著名的教堂、博物馆、历史古迹、文化景观,大部分是平路和缓下坡,只有三四平缓的上坡,绝大多数赛段宽敞、笔直。这样一条“黄金赛道”配合上9月不冷不热的好天气,让柏林马拉松成了破纪录温床。2014年,就在这条赛道上,肯尼亚人基梅托将男子马拉松世界纪录推高到2小时2分57秒。
第3篇:马拉松比赛实施方案范文
摘要 本课题将以河北省马拉松项目为突破口,从科技振兴体育的角度出发,采用调查法、生理生化指标监测等方法,全面了解影响马拉松竞技能力的因素,从而为我国马拉松竞技能力的提高提供借鉴和帮助。
关键词 马拉松 运动员 竞技能力 因素
对马拉松运动员在训练过程中,机能状况及所处位置情况等进行实时监测,并有针对性地确定指导方案并进行实时指导,是当今科学化训练十分重要的手段。
一、我国马拉松运动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和世界优秀选手对比后发现,目前我国优秀运动员创最好成绩的年龄普遍较小,保持高竞技水平的时间短,运动寿命相对缩短;
(二)纵观世界马拉松的格局,对比参加各国马拉松运动的人数,与马拉松运动发展较好的国家相比,我国缺乏的是一支高素质的女子马拉松队伍,没有一支训练有素的运动群体,即使出现个别优秀的运动员也只是偶然现象;
(三)目前,我国竞技体育实行的是三级管理体制,各级教练员都有独立的训练目标,而运动员短期成绩往往作为教练员的职称、工资、晋级、奖金发放的依据。因此,有时候教练的水平参差不齐,缺乏必要的理论知识系统指导训练,即缺少科学的训练监测与监控。
二、我国马拉松发展的短板分析
以女子马拉松为例,目前,我国组队参加了历届奥运会的女子马拉松比赛,同时也相继参加了各种国际的马拉松赛事。回顾历年的奥运会女子马拉松赛况,在1988年赵友凤获得第5名;2004年周春秀获得第33名;2008年周春秀以2小年时27分7秒获得铜牌,同场白雪获得第21名。多年来,我国男子马拉松虽有长足进步,但仍远远落后于世界水平。我国男子马拉松在20世纪80年代最好成绩是2小时11分58秒,1990年之后,我国男子马拉松涌现了多名2小时11分左右的运动员。2000年之后,多名运动员跑出2小时10分左右的成绩,但是成绩不稳定。
虽然我国运动员在国际马拉松赛事上的成绩越来越好,但是也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如下:第一,我国目前优秀运动员创最好成绩的年龄普遍较小。第二,与马拉松运动发展较好的国家相比,我国缺乏的是一支高素质的女子马拉松队伍,没有一支训练有素的运动群体作为保障是不会具有与国外相抗衡的实力的,即使出现个别优秀的运动员也只是偶然现象。如果我们要在马拉松项目上有所突破还是要走持续发展的道路。
综合现代田径运动发展的基本情况,科技力量是推动运动水平提高的重要因素。孙海平教练认为“速度不仅仅是在跑道上跑出来的”,因此整合和利用影响运动成绩的一切因素,特别是科技因素,来提高马拉松运动员的竞技能力,非常必要。
三、影响马拉松运动员竞技能力的因素分析
(一)运动员的文化素质整体较低
我国运动员的体能并不逊色,但是运动员整体文化素质较低。文化素质的高低对运动精神的理解、技术的理解和战术的理解,对运动员能否在一定的基础上自由发挥,起着重要的作用。文化程度普遍低,破坏了他们合理的知识结构,直接影响他们理解和认识问题的能力,阻碍了运动员竞技水平向更高层次的发展。
(二)教练员的整体水平较低
马拉松教练员整体水平较低,在年龄结构、创新科研能力、经济待遇、福利保障等方面存在明显不足。通过问卷调查表明,绝大多数专家赞同以上观点,且该观点在主要问题中排第一位,这就说明我国马拉松竞技水平的提高受教练员的水平制约。李富荣局长曾经说过,从中国竞技体育的发展来看,凡是成功的项目,都有一支事业心强,业务水平高,敢于管理的教练员队伍,其中还有一些年轻有为的学术带头人。反过来,水平不高、长期落后的项目,教练员水平普遍较低。教练员的综合素质决定了其执教水平和科技意识。
(三)马拉松项目运动员训练监测手段和方法的研究,从生理、生化等方面,全面监测河北省马拉松运动队机能状态
马拉松属于周期性耐力项目,随着对马拉松训练科学化的不断探索,马拉松日常训练更加具有针对性,可以根据运动员的实际情况制定具有个性化的运动处方。将以往向运动量要成绩的方法转变为追求有效训练量。但是,在日常训练中教练员难以掌控运动员的实际训练负荷,使其实际完成不符合运动处方对训练课的安排难以形成有效训练。因此,监控训练课的有效性成为教练员与运动员共同的要求。通过对部分生理指标的监控,可以更好的了解运动员的专项训练课强度,为评价马拉松专项训练手段的合理性提供依据判断马拉松专项训练手段的合理性。
(四)设计经济、有效的科技攻关与服务体系与方法
第4篇:马拉松比赛实施方案范文
关键词 路跑 参与者 需求影响因素 发展策略
中图分类号:G822 文献标识码:A
0引言
近年来随着体育产业的发展和全民健身计划的实施,以及国民经济的增长和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身体健康愈加重视,拉动了体育市场需求。与其他运动项目相比,路跑具有适宜人群广泛、简单经济的优势。本文研究的路跑是指由政府、社会组织、企业等举办的马拉松赛事和趣味跑活动。国内路跑活动迅速崛起,不仅是城市马拉松数量呈爆发式增长,各种形式的趣味跑活动也愈加受到关注。2015年中国马拉松赛事达到134场,参与人数超过150万,各大城市马拉松出现了一票难求的局面。我国路跑产业上升空间巨大,但是赛事组织运作上也面临着诸多问题。本次研究旨在关注我国路跑产业发展现状,得出路跑活动参与者的需求影响因素,提出合理的路跑活动发展策略,更好地促进路跑产业蓬勃l展。研究以路跑参与者为基本对象,归纳出具有不同社会人口学特征的路跑活动参与者需求的多方面影响因素。另外通过对国内外路跑活动的典型案例进行分析,总结其发展过程中的成功经验与不足之处,为我国路跑产业未来的发展建言献策。
1我国路跑产业发展现状
1.1了解路跑产业现状
绝大多数人每周跑步1至2次,其次从不跑步的人数占一定比例,而每周三次以上及每天跑步的只占少数,可以看出现今大众已经具有一定运动的意识,但仍需加强。18岁以下和50岁以上的人每周跑步频率不少于三次,可能是由于学校对学生身体锻炼的重视和中老年人养生保健意识加强;18到50岁的人群,每周跑步频率大概在1.5次左右,可能由于工作学习任务繁重而缺少闲暇时间进行锻炼。而在跑步里程方面,平均每次跑步的历程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单调递增。而18岁以下和50岁以上的人群可能由于年龄条件的限制没有特别适合他们的路跑活动,但是这类人群对路跑活动的潜在需求也很大。由此我们可以认为,跑步频率和跑步里程越高的人越可能参加路跑活动,即对路跑的需求可能也越大。男性从不跑步的比率低于女性;男性普遍集中在每周跑步三次以上而女性主要集中在每周跑步1至2次;但是几乎每天跑步的人中男性的比例略低于女性。在跑步里程方面,大多数人都集中在10km以下,男性在较长里程的跑步中人数明显多于女性。由此可见,男性总体比女性跑步频率高,距离长。
1.2路跑产业的政策支持
十二五期间,国务院了《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 促进体育消费的若干意见》。在推动体育事业发展,促进全民健身的大背景下,关注国家、政府对于大众休闲体育尤其是路跑产业方面发展的政策意见。
2路跑活动潜在需求分析
我们在问卷调查中将参与路跑活动的原因归纳为释放压力、拓宽交际圈、锻炼身体、爱好跑步、亲朋好友推荐和追赶潮流六方面,从参与者自身分析原因;而吸引参与者参与路跑活动的原因则从赛事举办的角度分析参与的原因,归纳为举办地环境优美、赛事组织有序、赛事知名度高、赛事内容丰富、赛事奖励丰厚和赛事专业性强六方面。这部分调查只针对参与过路跑活动的人群。
我国人口基数大,现今参与跑步的人数也已经占有相当大比例,所以路跑活动存在很多潜在的参与者。但是,在调查者中只有27.49%的人参加过路跑活动(包括趣味跑和马拉松),大部分人是没有参加过的。因此,我国路跑活动还具有很大的发展空间,民众对路跑活动的潜在需求还很大。从性别的交叉分析中可以看出,男性参与路跑活动的积极性会更高,尤其是在长距离的马拉松等赛事中。
从路跑活动参与度来看,30到50岁的人群参与度最高,18到30岁和50岁以上的参与度大体相当,18岁以下参与度为0。综合来看,18到50岁的人群现今对路跑活动的需求较大,尤其是在一些中长距离的路跑中;锻炼身体仍是大众参与趣味跑或马拉松比赛的主要原因;其次是因为对趣味跑或马拉松比赛的爱好而参与其中;接下来有一部分人是通过路跑活动释放压力;还有一些人是因为亲朋好友的推荐和拓宽交际圈而参与路跑;只有少部分人是因为追赶潮流而参与其中。
3路跑活动需求的影响因素
3.1生活环境和社会文化多元化
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的逐步提高,在物质需求被满足以后,产生了新的消费欲望,开始转向对精神生活的追求,需求层次不断提高。科学技术的发展提高了社会生产力,开发出新的产品,产品生命周期逐步缩短,刺激着人们追求新鲜事物,近些年流行的各种趣味跑活动就是新式路跑的典型代表。调查结果也显示,18岁以下的群体参与路跑的原因大多是因为追赶路跑的潮流。
如今城市人口的工作、学习和生活压力与日俱增,但是人与人之间的沟通内容或环境、条件一定程度上受到城市化影响,人们往往需要通过“文明”的消费活动缓释心理压力或发泄某种情绪,从而增加对体育运动的需求。路跑活动因为其便利性、大众性、场地设施和运动装备要求较低,受到城市生活人们的青睐。调查中,释放压力是18至50岁的群体参与路跑的重要原因。
3.2 个人需要与动机的多样化
心理需要层次提高,生活越来越复杂化。显然,与满足生理、安全等较低层次需要相比,满足尊重或自我实现需要,人们追求的角度、领域会有较大的差别。随着需要层次的提高,精神、情感需求的比重也在增加。路跑活动可以满足人们的精神和情感沟通需要,多种形式的路跑活动如亲子跑、情侣跑可以丰富人们的内心世界。
自我观念与社会意识的变化,增加对社交和自我满足的需求。自我意识影响行为动机和生活态度与方式,一般生活条件得到满足之后,人们开始更加关注人生存在的价值和意义,关注在社会关系作用下的自我。自我观念逐步得到强化,其包括:实际的自我(我现在是什么样)、理想的自我(我想成为什么样)、私人的自我(我对自己怎样或我想对自己怎样)和社会的自我(别人怎样看我或我希望别人怎样看我)。对于有锻炼身体需求的人,以及社会观念和意识很强的人,完成马拉松带来的荣誉感,参与公益路跑的成就感,能够满足自我观念强化的需要。
3.3 路跑参与群体单一
调查显示,在我国,年龄小于18岁和大于50岁的群体平均跑步频率高、里程长,但是路跑参与度却大大低于平均跑步频率低、里程短的18到50岁的青壮年群体,这可能是由于路跑活动年龄限制和消费观念造成的;参与者也基本不受到潮流和亲朋好友的影响,只是由于锻炼身体的跑步爱好参与其中。这两方面的因素导致我国路跑参与群体过于单一化,参加人数还较少,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路跑活动的需求。
3.4大众运动意识不足
根据《2014年全民健身活动状况调查公报》(以下简称《公报》),全国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人数百分比为33.9%。经常参加体育锻炼为每周参加体育锻炼频度3次及以上,每次体育锻炼持续时间30分钟及以上,每次体育锻炼的运动强度达到中等及以上的人。只从跑步活动来看,根据我们的调查问卷,有29.08%的人平均每周跑步3次以上。虽然现今大众已经具有一定的运动意识,并且参与大众健身的人数也是逐年上升。但是,还有一大部分人较少参与运动,41.43%的人每周跑步1到2次,29.48%是从不进行跑步锻炼的,运动意识还不足仍需加强,这可能是我国体育产业起步晚,仍处于初期发展阶段造成的。
《公报》显示,在参加体育锻炼的人群中,只有68.1%的有过体育消费。从参与跑步运动的人数比例来看,应该有48.0%的人进行跑步活动消费,扣除各项运动服装鞋帽、器材、场馆消费等,参与路跑的消费是极少的,问卷中平均的路跑活动参与度只有27.49%。所以,大众运动意识缺乏,这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人们对路跑活动的需求,导致路跑活动参与度低,需求相对还较小。
4结论
如文章所述,路跑是一个惠及全民的运动,因多元文化的影响,每个人对其有不一样的认识。如何在这样的情况下向更多的人推广路跑,使更多的人接受呢?根据调查讨论,要想达到预先的目的,得出如下结论:
(1)贯彻落实全民健身计划,加强运动意识;
(2)设立路跑基金会,吸引社会资本进入;
(3)政府修建专用跑步场地,满足大众跑步需要;
(4)对路跑活动的转播提供支持和优惠;
(5)增加路跑活动供给数量,降低报名费;
(6)严格筛选举办路跑活动的城市,提高赛事质量;
(7)加大运动科学普及,促进全民健身科学发展;
(8)改善产业结构,推动路跑产业链发挥最大价值。
本次研究对路跑产业未来发展提出了一定可行的建议,但由于研究条件有限,随着路跑活动的持续发展,我们还需要对研究结果进行不断更新和完善。
参考文献
[1] 智美传媒.路跑成为城市主流人群生活方式[J].声屏世界・广告人,2014.
[2] 童玲.路跑市场的“新文化运动”[J].h球体育市场,2010.
[3] 管见.中国路跑产业扬帆起航[J].环球体育市场同,2009.
[4] 祝良,黄亚玲.城市马拉松赛文化特点的研究[D].体育文化导刊,2014.
[5] 蒋贵洋.新媒体在“路跑”赛事中的应用[A].全国体育计算机应用学术会议论文集[C],2014.
第5篇:马拉松比赛实施方案范文
〔美〕杰弗-蒂鲍尔斯/著 李 黎/等译
第一个马拉松冠军
雅典1896年4月10日
公元前490年,一名叫斐里庇得斯的希腊士兵从马拉松战场跑了将近25英里到达雅典,告诉人们希腊战胜波斯的胜利喜讯。这个故事后来传为佳话。当宣布雅典承办第一届现代奥运会时,顾拜旦的朋友、法国历史学家、语言学家米歇尔・布雷亚建议,为了纪念斐里庇得斯,应该设立从马拉松跑到雅典的比赛。很自然地,希腊人热烈响应这一纪念他们英雄的赛跑。布雷亚要为马拉松赛获胜者颁发一个奖杯,另外,一名希腊富有的收藏家卢尼斯・兰姆布斯将为冠军额外献上一个古花瓶。
不安的医学专家怀疑在炎热的天气下,在尘土飞扬中进行25英里赛跑会危及赛跑者的健康,据说已有3名马拉松选手死于训练中。但这一切没有阻挡希腊人赢得第一名的决心。为了达到这一目的,1896年3月10日,他们安排了一次全距离的预赛。查理劳斯・瓦斯劳克斯以3小时18分的成绩打败了另外11名当地选手。为了组建最好的团队,官员们两周后又进行了第二次预赛。这次查理劳斯・瓦斯劳克斯以3小时11分27秒的成绩获胜。虽然奥运会报名已经结束,另外几名选手还是被列入希腊队的名单,其中包括斯皮里东・路易斯,他在第二次预赛中获得第5名,成绩是3小时18分27秒。
路易斯是送水工,他每天要走几英里送水。这位24岁的年轻人早就梦想能成为奥运会马拉松冠军。在比赛前夜,他斋戒祈祷;在正式比赛那天,他吃了一整只鸡补充斋戒时消耗掉的体能。
在17名马拉松选手中,13名是希腊人,外国选手中有竞争力的是埃德温・弗莱克。他是住在伦敦的澳大利亚会计,他已赢得800米冠军,马拉松赛前一天又赢得了1500米冠军,但是他从未跑过10英里以上的距离。美国的亚瑟・布莱克在1500米比赛中获得亚军,法国的阿尔宾・勒姆斯奥斯获得季军。此外,构成威胁的还有匈牙利的盖乌拉・克纳,他是惟一跑过这么长距离的非希腊人。
从雅典奥运会开始到马拉松赛为止,希腊队尽管人数占优势,但还没有取得任何一场比赛的胜利。为了确保希腊人在马拉松赛中获胜,新一轮的激励开始了。除了上面提到的官方颁发的奖杯和古花瓶,还临时决定提供给获胜者(当然只是对希腊运动员而言)一桶甜酒和终身免费的衣服和理发。巧克力厂主许诺为获胜者提供2000磅巧克力,而奥运会捐助者乔治奥斯・阿维奥夫甚至许诺把女儿嫁给赢得马拉松赛的希腊选手,嫁妆为100万德拉克马。奥运会的业余性质结束了。
比赛前夜,参赛者被马车送到马拉松桥,住在一家旅店。当10多万人拥挤在奥林匹克体育场,期待着希腊人胜利时,25英里以外的一小群村民在观看起跑。帕帕蒂阿姆安鲍斯勒斯市长作了简短的讲话,实际上就介绍了他自己的名字,然后他向空中开枪,下午2点,选手们上路了。
法国人勒姆斯奥斯从出发起就健步如飞,紧跟其后的是自行车队以及运送裁判和医生的马车队。到达皮克米村时,他跑了一多半的路程仅用了惊人的55分钟,领先他的劲敌弗莱克几乎2英里。布莱克排在第三位,克纳排在第四位。希腊人好像在静静地等待时机,他们相信领先的四人组在到达雅典之前很快会衰落下去。路易斯穿着家乡村民捐赠的鞋子第六个到达皮克米村时,喝了一杯酒,对观众说:“一切会按计划进行的,会轮到我的。”
出了皮克米村是上山的路,领先者们开始后悔当初不该速度太快。布莱克在出村子不到1英里的地方退出了比赛。克纳被瓦斯劳克斯和勒姆斯奥斯超过,身体也开始难受起来,但是他到达帕里尼村时还是领先的。激动的村民为他戴上胜利的花环,结果证明他们高兴得太早了。不久,勒姆斯奥斯的体力惊人地衰退,而且意外地被一名法国自行车手撞倒,因此,弗莱克超了过去。酒精按摩没能使勒姆斯奥斯恢复过来,虽然他继续比赛,在21英里标志牌前,他摔倒并被送上了救护车。
同时,弗莱克很自信自己能够获得冠军,就派一名自行车手去体育场宣布他即将胜利的消息。等在体育场的希腊人闷闷不乐地接受了这条消息。他们没想到,路易斯计算得很好,在出阿木比劳克比村后就加速了,他正在迅速接近这位澳大利亚人。离终点还有5英里时,路易斯快速地超过了精疲力竭的弗莱克。体力不支的弗莱克又坚持跑了2英里,当他步履蹒跚时,他的助手请一名希腊观众防止他摔倒,而他本人则跑去找毯子。在昏迷中,弗莱克认为自己被打了,他在他恩人的脸上回敬了一拳。他很快退出了比赛,人们不得不用鸡蛋和白兰地去救醒他。
风尘仆仆的帕帕蒂阿姆安鲍斯勒斯市长奔向体育场内的皇家包厢,向国王报告这一消息。消息很快传开了:一名希腊选手要赢得奥运会马拉松赛的冠军。欢呼声响彻云霄,炮声宣布领先者接近体育场。挤过疯狂欢呼的人群,路易斯的身影出现在体育场大理石入口处。后来顾拜旦在他的回忆录中写道:“好像整个古希腊与他一同进入体育场。前所未有的欢呼声响了起来。”希腊王储康斯坦丁冲向跑道,陪他跑到终点。贵宾看台上的妇女们摘下珠宝雨点般地扔向获胜者。到达终点时路易斯已经精疲力竭,但是他还是鼓足力气向国王鞠躬,快乐的国王挥动着海军帽向他还礼。
路易斯以2小时58分50秒的成绩第一次用不到3小时的时间跑完了正式的马拉松赛。瓦斯劳克斯赢得了亚军,比路易斯多用了7分钟;斯比瑞顿・柏勒克斯获得了季军。东道国在马拉松赛中获得了大满贯。但是克纳控告柏勒克斯在快结束时乘车。王储调查了此事,柏勒克斯承认作弊,并被取消了季军资格,匈牙利人上升为第三名。
民族英雄路易斯到处受到盛情款待。在颁奖仪式上,他正式接受了冠军奖杯和一个画着一个古代奥运会赛跑者的古花瓶。他慷慨地把这个花瓶捐献给了一家博物馆。激动的国人继续给他各种礼物。因为他已是两个孩子的父亲,他不能和阿维奥芙小姐结婚了。国王坚持要奖赏他,他要了一匹马和一辆马车,用这辆马车能把淡水从他的村子马洛斯运到雅典。
谦逊的路易斯创造了一个新的希腊神话。他的故事使“像路易斯那样出发”成为希腊的一句成语。路易斯在史诗般的胜利之后,静静地回到了马洛斯,他拒绝了所有的免费衣服、饭菜和理发,从此再也没参赛过。1936年他以嘉宾的身份参加了柏林奥运会,4年后,他去世了,但是他的传奇仍在流传。
攻击裁判员
赫尔辛基1952年7月28日
乌拉圭篮球队比拱石警察队有更少的刑事被告者,他们打球很努力但是不公平,他们的室内暴力行为的出现,意味着犯规是他们的日常习惯而不是酒后行为。在赫尔辛基最大的室内体育场,与法国的一场激烈的奥林匹克半决赛的赛场上,原本5个人出现的乌拉圭队已经减至3人。这是由于他们发挥不好而愤怒,从而导致频频犯规,而且将美国裁判韦恩桑特・法雷尔眼睛打伤的结果。
在法国队以66∶64领先的最后时刻,乌拉圭队仍试图扳平比分。然而,当裁判员法雷尔吹哨说他们犯规时,他们的希望破灭了。愤怒的乌拉圭队的队员们从长凳上跳起辱骂裁判员,直到5分钟后裁判员宣布是在球出手后犯规、2分有效后才恢复比赛。然而,平静还没有恢复多久就再次被破坏。法国队控球,将球传给队员雅克・德瑟姆投篮得分,比分变为68∶66。正在这时,终场结束的哨声响起,愤怒的乌拉圭队员对毫无防备之心的裁判员法雷尔施加暴力。其中一名队员韦尔弗勒多・帕莱斯冲着裁判员的眼睛打去,另一队员卡洛斯・罗塞尔从后面卡住裁判员的喉咙。法雷尔的腹部被踢了一脚。在这样的攻击下,他倒了下去,头撞到了地板上。被抬走时,眼部和头部均受重伤。这时,一个名叫赫茨特・加尔恰・奥特罗的人猛冲到人群中,恶意打伤了一个欢呼法国队胜利的球迷。最后4个保安合力将他制服,他的右肘由于撞到场边的安全护栏而受伤。最后,警察平息了这场无聊的喧嚷。警官说:“我们每周都面临着越来越难解决的问题,尤其是在周六晚上,当青年小伙子们完成他们的工作领到薪水之后格外地兴奋。”
后来,帕莱斯和罗塞尔都被禁赛了,但是他们的队员们继续他们“良好”的比赛气势。3天后乌拉圭队与苏联队的比赛中,在下半场,3名苏联队员不得不接受治疗。第二天,乌拉圭队与更强的南美竞争者阿根廷队争夺第三名,乌拉圭队为了取胜在比赛中继续着个人犯规的恶劣行为。直到比赛结束时,乌拉圭队只剩下4名队员,而阿根廷队仅有3名队员在场。比赛结束后又有另外的25名无聊的人出来闹事。当乌拉圭队的队员戴上了他们拼来的铜牌时,厚颜无耻的帕莱斯和罗塞尔也参加了授奖仪式。然而,他们的出现是一种玷污,他们的奖牌被收回。奥林匹克历史上伤心的一幕最终落幕。
奥林匹克性别纷争日
东京1964年10月15日
近30年来,关于某些据称是女性奥林匹克运动员的真实性别的话题风行一时。“性感女郎”米尔德丽德・迪德里克森具有男子气概的外表曾经引发了一场造谣事件。无独有偶,1936年的女子100米短跑决赛中,由于波兰短跑选手斯坦尼斯洛娃・瓦洛斯维奇名列美国人海伦・斯蒂芬之后,屈居亚军,她便暴躁地指控她的对手为一名男性。这个波兰人(随后更名为斯泰勒・沃尔什加入了美国国籍)在细看之下有着像男人一样长的腿和低沉的嗓音。怀疑很快被证实了。1980年俄亥俄州的克利夫兰郡发生一起持枪抢劫案,沃尔什无辜地卷入其中并被击毙,验尸结果显示“她”为一名男性。
在1936年的那场奥运会上荣获女子跳高第四名的是一个18岁的德国人多拉・拉特延。21年后多拉却被揭露本名原为赫尔曼・拉特延,这个年轻人在纳粹少壮派运动官员的逼迫下不得不束紧他的性器官,伪装成女子参加比赛。
1964年的东京奥运会中,外型粗壮的埃瓦・克洛布克瓦斯嘉先摘走了女子100米短跑的铜牌,之后又为波兰队摘得一金,并同伙伴一举打破了4×100米接力赛的世界记录。3年后,刚刚通过视力检验的她却被拒绝在国际赛事的门外,因为她的性别染色体检验不合格。她被检验出比女性多了一条染色体,鉴于奥林匹克运动会的竞赛规定,而不能作为一名女性运动员参加比赛。她的队友仍然可以保留接力赛金牌,可是由她们创造的新的世界记录却被取消了。埃瓦・克洛布克瓦斯嘉就此项测验发表了自己的看法:“我清楚自己的性别,能体会自己的感受,这对我来说是一件十分肮脏和无聊的事。”所有的记录都作废了,她开始消沉。为了改变她双性的性别器官,她承受了一系列手术给她带来的痛苦。具有讽刺意味的是,当时的法令并不能阻止她参加比赛。
东京奥林匹克运动会也开始怀疑苏联的传奇姐妹塔玛拉和伊林・普莱斯。身材犹如克里姆林宫一样结实的姐姐塔玛拉继1960年赢得女子射击冠军之后,又将射击和铁饼两项金牌收入囊中。妹妹在1960年80米跨栏赛中力挫群芳,现在又在五项全能项目中摘冠。在她们的职业生涯中,普莱斯姐妹坐拥23项世界记录的骄人成绩,但是由她们过于强壮的体格引发的流言却接踵而至。有人说她们被苏联官员注射了男性荷尔蒙,也有人说其实她们就是男性。流言仅仅中止于她们没有胡须。然而在1968年的奥林匹克运动会实施性别测试之前,显赫一时的普莱斯姐妹,忽然就从国际赛事的舞台上消失了。至于真实情况如何,只有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了。
第6篇:马拉松比赛实施方案范文
体育运动难离气象
首先,体育运动需要在一定的天气条件保证下进行。如果遇到极端天气,则只好暂停。暴雨、高温、雷电、冰雹、大风等等是2008年北京夏季奥运会可能要面对的极端天气事件。
北京地区的年降雨量主要由夏季的几场暴雨形成。一般而言,夏季暴雨少则为少雨年份:暴雨多则为多雨年份。
在北京,与夏季暴雨相伴的往往还有雷电灾害。如2001年夏季,共发生雷电灾害30起,其中5月3次,6月17次,7月3次,8月7次,死亡多人。
另外,北京夏季还可能出现冰雹灾害。比如1969年8月29日下午,10个区(县)降雹10-30分钟,天安门前为国庆20周年悬挂的宫灯被砸,长安街的路灯有2/3被打碎,人民大会堂、历史博物馆等建筑迎风面的玻璃几乎全被打坏,在山区还造成了人畜受伤。
运动会期间,冰雹常常引起观众骚动,进而导致意外的发生。1988年,尼泊尔加得满都足球赛时发生强雷暴和冰雹,引起观众慌乱,导致踩死、压死百余人,重伤几百人。
据统计,在8月8日到8月24日的奥运会举行期间,北京地区气温超过32℃的可能性有23%,超过35℃的可能性也存在。如2007年立秋后的8月9日就出现了39.8℃的创纪录最高温度。这种天气对马拉松这样的大运动量比赛项目非常不利。
除了这些看得见的气象因素外,还有些看不见的气象因素也会影响体育比赛的进行。大气层污染会影响人体健康,这种影响在人们从事体育活动时尤其明显。比如,在相对湿度为80%-90%时,可吸入颗粒物会形成疆,使能见度减小到10千米以下。霾不仅影响交通运输等,还能诱发鼻炎、支气管炎、小儿佝偻病等多种疾病。
其次,体育运动的成绩与气象条件密切相关,只有符合相应的气象条件规定的成绩,特别是打破各项记录的成绩才会被承认。
这是因为诸如短跑、跨栏等田径项目,在顺风和逆风的不同气象条件下,运动员的成绩差别很大。通常顺风风速每秒2米时,运动员的百米比赛成绩要比无风时快0.15秒。国际田联则规定,在200米以下的径赛项目及跳远、三级跳远等项目比赛时,均需测定风向及风速。凡顺风时平均风速超过每秒2米者,只计算成绩,所创纪录不予承认。1968年6月20日,美国运动员齐姆在100米短跑比赛中,创造了9.8秒的世界最佳成绩,但由于比赛时的顺风风速为2.6米/秒,超过规定风速0.6米/秒,因而该项成绩未被承认。
此外,全能运动的单项成绩,凡风速超过每秒4米者,其全能运动纪录不予承认;如单项风速超过每秒4米者,该单项成绩仍可评分和计算名次,但不得将此成绩和总分作为正式成绩。
正因为气象对田径比赛成绩影响很大,国际田联才做出了上述详细的规定,而且还要求在上报申请纪录时,必须提供竞赛场地、器材、气象要素等情况。
不同项目要求各异
除了上面介绍的这些常规影响外,不同的运动项目以及不同的运动员对温度、湿度、风等具体气象要素的要求往往也不尽相同。
通常情况下,射箭、射击、拳击、网球、柔道等项目的适宜气温为13-16℃,篮球、壁球为10-13℃,羽毛球为7℃,长跑为8-15℃,马拉松比赛为12-14℃。田径比赛的最适温度是20-22℃。体操运动员在室内比赛时,一般运动员的最适气温为17℃,高水平者为13-14℃。
我们都知道,赛艇运动需要一定的风力,无风时帆船帆板会失去动力,无法比赛;风太大时,比赛会有危险,也不能顺利进行。
马是有灵性的动物,策马讲究人马合一,技术重于体力。马术比赛中马是主要的“运动员”大佬们都在玩{精选官网网址: www.vip333.Co }值得信任的品牌平台!。马和人一样,不能忍受极端和恶劣的天气。一般来说,尽量不要选择在炎热的天气下骑马,因为马不耐高温煎熬。但是如果天气太冷,马术比赛的成绩也会大打折扣。另外,大风大雨对马术比赛影响至深。所以,最适宜举行马术比赛的是天气微凉,雨水稀少,大气洁净,清爽宜人的初秋时分。
从性别来看,男女运动员对气象要素的敏感程度不同:男运动员对气温最敏感,女运动员对风速最敏感。所以,2008年奥运会,气象部门将提供炎热指数和风寒指数,分别对男女运动员进行气象指导,同时提供3小时以内精细预报,分辨率将达到10米,预报会具体到每个比赛场馆。
温度湿度影响较大
在各气象要素中,温度对运动员的成绩影响是比较大的。
以游泳比赛为例。比赛中,游泳池的水温不仅会对运动员的身体产生影响,而且还会产生其他意想不到的物理影响。在水温为O'C时,流体摩擦系数为1.83;在20℃时,这一系数为1.03;30℃时则为0.84。摩擦系数的减小,意味着水对人体的阻力减小了。另一方面,在水温为0℃时,水的密度为1.0克/立方厘米;水温达到25℃时,水的密度则减小为0.997克/立方厘米,而人体密度在吸气时在0.94-0.96克/立方厘米之间。
总的来说,水温较高时,人体的浮力较小,同时,水分子间的相互摩擦也较小。在水温为25℃时,出现的内摩擦比在水温为10℃时的内摩擦约小30%。较高的水温虽有助于取得较好的比赛成绩,但在水温超过24-28℃时,摩擦力减小的优点又被相应的浮力减小作用抵消了。
在国际比赛的规定中,24℃的水温是举行游泳比赛时的起码水温。不少从事游泳运动研究的人认为,24-28℃为训练和比赛的最佳水温。
温度的变化对射击命中率所起的作用也不小。气温变化时;空气密度也随之变化。当子弹在较低的温度下飞行时,途中会与更多的空气分子(较密的空气)碰撞,进而损失了飞行速度。
不过,温度往往不是单独起作用的。在高温或低温环境下,人体对温度的感觉与湿度关系很大,因为体表丧失的热量与大气中水汽的含量有关。空气湿度太大,运动员会感到烦恼郁闷:空气湿度过小,人又会感觉干渴烦燥。据研究,在气温40℃、相对湿度30%,气温38℃、相对湿度50%和气温30-31℃、相对湿度85%以上的条件下,运动员机体自身的调节机制就无法充分发挥作用,会影响到比赛成绩和运动员的健康。 在气温适中的前提下,50%-60%的相对湿度对田径比赛最为适宜。湿度偏大些有利于短跑运动员产生爆发力,但不利于长跑运动员排汗,影响其耐力。一般说来,上午的相对湿度比较大,下午的相对湿度比较小。这也是为什么现在的田径比赛一般都把800-1500米中长
跑比赛安排在下午。因为这样的安排可以让运动员发挥出更高的水平。
对马拉松运动来说,阴天最有利于运动员创造出好成绩,而微量降水对马拉松长跑最为有利,大雨却会影响比赛成绩。这是因为虽然雨水淋湿了运动服会令运动员感觉不舒服,但因体表雨水蒸发会加快人体散热,有利于其创造更好的成绩。
曾有专家对美国波士顿自1957年以来每年举行一次的马拉松成绩进行分析,并得出了这样的结论:当空气温度和相对湿度足够高时,世界级优秀马拉松运动员都因气象条件不利而跑不出理想成绩:当气温在10-24℃之间时,湿球温度和云量成为马拉松成绩理想的预报指标:当阴天并且湿球温度低于7.8℃时,成绩好的可能性很大,且有破记录的可能;如果是晴天或者少云,湿球温度高于7.8℃时,成绩通常较差。绝大多数破记录的成绩出现在阴天并伴有微量降水的日子。因此,我们可以根据比赛当日的气象条件,对马拉松比赛成绩的好坏以及能否打破记录等预先做出估计。
风向风速影响射击
除了温度的影响外,不少运动项目对风这个要素也很敏感,特别是诸如射击、射箭、飞碟等瞄靶项目。
研究认为,风速、风向、气温和气压是影响射击比赛准确度的主要气象因素。大部分研究者认为,在射击比赛当中,当气温为15℃、气压为1000百帕、场地的海拔高度为1000米、空气相对湿度为50%以及静风,这样的天气条件是最为有利的。在这种条件下,空气密度为1200克/立方米,若瞄准器的位置摆放得当,运动员将可以取得最佳成绩。
不过,当射击场上风速超过4米/秒时,因为可能伴有突然的风速和风向变化,射出的子弹和箭就会偏离靶心,对射击等项目的成绩影响较大。有经验的运动员在有风的情况下,要根据风向及风速的大小,通过瞄准其他目标,达到射中靶心的目的。
射击时,风速如果超过4米/秒,由于风力的作用会使射击的散飞程度增大。在风速为10米/秒,子弹的散飞程度为静风情况下的2倍。
顺着射击路线方向的风会使子弹的飞行距离增加,而逆着射击路线方向的风会使之缩短。与射击路线方向成90°角的侧风会改变子弹的前进方向,而伴着侧面吹来的风不仅影响了飞行距离,还会影响射击方向。从前面或从后面以不同的角度或多或少斜吹的侧面风比纯粹的侧面风对子弹的作用力相对要小。
理想天气助你腾飞
使用好气象、抓住有利的天气时机,就能够取得较理想的成绩。
在北京亚运会上,我国女选手周玲美在雨过天晴、空气清新、气温适中、感觉舒适的气象条件下,超水平发挥,打破了女子一公里计时赛世界纪录。
1968年的墨西哥奥运会上,美国跳远名将鲍勃・比蒙奋力跃出8.90米,超出原世界纪录0.55米。这一成绩其实是巧妙地借助了墨西哥城的高海拔和当时2米/秒的顺风。
1996年5月7日,被誉为“东方神鹿”的王军霞在南京举行的全国田径奥运选拔赛女子万米预赛中,以31分1.76秒的好成绩,创造了世界纪录,比1995年她获世界冠军的成绩快出3秒多。为何王军霞的成绩会提高这么多?原来,比赛那天天气非常好,气温适宜,没有太阳,又没风,于是王军霞就和教练商定,尽量把好成绩“放”在了7日。
在1986年的北京国际马拉松赛上。日本两名选手利用当天的良好天气(气温8.2℃,风速1米/秒),创造了在一次马拉松比赛中,同一国家的两名选手同时突破2小时8分大关的好成绩。
不利天气也会帮忙
天气理想当然很好,天气不好是否一定就是坏事呢?也不一定,没准也还是好事呢!
1987年3月27日,我国女射箭运动员马湘君与韩国“神箭手”王喜敬为争夺世界冠军展开了激烈的竞争。在当天上午进行半决赛时,马湘君比王喜敬落后13分,处境很不利。在下午的决赛中,突然刮起了大风。王喜敬一时对大风很不适应,射出的箭大都偏离了靶心,成绩陡降。而马湘君则使出了她平时坚持在大风中训练所学到的“纠偏”本领,沉着冷静地射完最后36支箭,终于以330环的成绩勇夺桂冠。
1990年9月26日北京第11届亚运会赛艇比赛时,天下雨,气温又低。由于25日已预报出这种天气,中国队及时采取了措施,运动员换上厚衣,调正了划桨技术方案,囊括了14枚金牌。
巧用气象勇夺金牌大佬们都在玩{精选官网网址: www.vip333.Co }值得信任的品牌平台!
第7篇:马拉松比赛实施方案范文
关键词:罗萨;马拉松;训练理念
中图分类号: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3612(2011)08-0139-03
Inquisition Training Idea of Foreign Coach Rosa for China National Women's Marathon Team
TONG Sheng-Zhi
(Suihua University, Suihua 152061, Heilongjiang China)
Abstract:Rosa's training mentality and the training idea have obtained the huge success in Kenya's marathon. He arranges the minor cycle training of nine days and focuses on the marathon athlete's key link. Through the reasonable distribution of four load intensity region, he urges the marathon athlete to develop the specialendurance, the special speed and the special strength level so as to enable the comprehensive development of the special athletics ability of the marathon runners. This kind of training idea, training method and training mentality can be referenced by China’s marathon athletes to promoted China’s marathon projectdevelopment and the athletic level of the runners.
Key words: Rosa; Marathon; training idea
投稿日期:2011-06-07
基金项目:国家体育总局科研课题“田径耐力项目高水平人才高原开发计划的研究”(项目编号10A074)。
作者简介:佟胜志,讲师,研究方向体育教育训练学。
1999年,外教罗萨前往肯尼亚,尝试从事马拉松的训练。他采取的第一步就是进行心理辅导,并从中改变运动员对马拉松项目的思维方式和训练理念。第二步才是安排训练,制定训练计划。经过短短几年,肯尼亚运动员在马拉松项目上取得了辉煌的成就,其中包括奥运会和世锦赛冠军、世界纪录创造者。2002年曾被邀请训练我国男子马拉松运动员,2009年正式聘请他为国家女子马拉松队主教练。对罗萨训练理念进行训练学探究对进一步提高我国马拉松运动水平,创新训练思路,改进训练方法具有重要意义。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本研究采用系统跟踪测试方法,在朱晓琳等6名运动员参加2010年马拉松训练内容进行综合研究,对训练方法与手段、负荷安排进行归纳和分析,为进一步加强马拉松科学训练进行探索,从而揭示罗萨的训练思路和训练理念。
1.2 研究方法 本研究采用个案研究法、文献资料法、访谈调查法、数理统计法和归纳法和逻辑分析法等。
2 结果与分析
国家女子马拉松队于2010年初赴肯尼亚接受罗萨教练的训练,肯尼亚训练的海拔在2 100~2 700 m。训练的路面和国内有很大的不同,没有塑胶场,场地就是黄土跑道,雨天训练鞋底粘的全是黄泥,晴天训练跑过去黄土飞扬,训练的路面崎岖不平,坑坑洼洼,石头土块到处都是。肯尼亚训练共45 d(1月24日-3月10日),在这45 d的训练总量945.4 km、平均每周150.5 km、平均日训练量21.5 km。
2.1 训练方法与手段的变化 罗萨安排的训练方法与手段大致分为五种:1)长距离持续跑:(距离为25 km、30 km、35 km、38 km或2个半小时跑,一般这种训练都是由5 min/km开始逐渐提速,这种训练就是练习马拉松运动员的长时间腿的支撑能力,路面不平更增加了难度。2)场地间歇跑:(1 000 m×12、2 000 m×6、3 000 m×3、5 000 m×3)间歇2~3 min。这种训练主要是发展运动员的专项速度耐力,提高运动员的最大有氧能力。3)法特莱克训练(耐乳酸):(1 min快跑+1min慢跑×20~25组40~50 min),这种训练是马拉松运动员速度练习。1 min快跑距离最快328 m,1 min慢跑280 m左右。4)持续上坡跑:距离在15 km,全部都是上坡,没有下坡,难度很大,这种训练对队员的下肢力量提高具有重要作用,也是身体训练的一部分。5)匀速慢跑:12~15 km或50 min左右,最后2 km加速跑。这种训练主要是发展运动员的脂肪阈供能能力和促进身体的恢复能力。
2.2 我国运动员的基本情况和2010年在肯尼亚高原训练的训练学分析 外教罗萨在经过厦门和北京等多次马拉松比赛的观察,选拔出6名高水平马拉松选手,组成国家女子马拉松队外教组,运动员的基本情况见表1。
表1 我国女子高水平马拉松运动员的基本情况(n6)
表2为外教罗萨对我国女子国家马拉松队员的形态和机能测试情况,他主要测试了运动员的体脂百分比和有氧阈值所对应的每km速度及无氧阈值所对应的每km速度,以便制定行之有效的训练计划(表2)。
表2 我国女子高水平马拉松运动员的形态和机能状态
(n6)
常2316652.019.131753:321863:14陈2216345.518.571553:481653:20贾X2216550.022.201534:001683:20孙2515752.725.931643:521783:13张2117649.020.481783:251973:01朱2617159.523.021693:251803:042.2.1 肯尼亚高原训练的训练学分析 队伍组成后立即前往肯尼亚进行为期45 d的高原训练,在高原训练期间罗萨教练制定了周密的训练计划,同时,还聘请了一名肯尼亚男选手专门领跑,以便能够按照计划执行。2010年我国女子马拉松运动员在肯尼亚高原的训练负荷节奏安排见图1所示。
本阶段共45 d,两周的高原适应期中有两次100%及以上强度的训练,其他主要以一般的有氧适应性训练为主。高原强化期主要是以两天为一个小周期进行半程以内90%以上强度的训练课,在强化期的前期和后期进行了三次强度在85%~95%目标强度、量在32~35 km的训练课。
开始8 d为适应性训练,这8 d的运动量为176.2 km;第二周开始训练走上了正轨,每周三次重点课,有长距离(25 km),上坡跑15.5 km,场地间歇跑1 000 m×10次组成,周运动量为140 km;第三周训练在第二周的基础上又加大了训练量和强度,30 km、法特莱克跑、15 km上坡跑(海拔从2 100 m跑到2 700 m)、场地间歇跑(2 000 m×5次)运动量为145.5 km;第四周训练有些变化,这周就注重了能力的训练,两次长距离课(一次2 h30 min,一次35 km),一次法特莱克,这周也是在肯期间运动量最大的一周,运动量为169 km;第五周训练加大了难度四次重点课,长距离38 km、法特莱克20组、上坡跑15 km(海拔2 100~2 700 m)场地间歇跑(3 000 m×4次)运动量为162.8 km。最后10 d的训练共四次重点课,两次长距离课(一次2 h30 min、一次25 km)一次场地课1 000 m×12次、一次法特莱克。 从以上的训练来看,外教的高原训练安排特点是:第一周适应,第二周和第三周加大训练负荷,第四周专项能力强化训练,最后一周进行加大难度训练。
2.3 我国运动员的基本情况和2010年在意大利平原训练的训练学分析 本阶段共27 d,下高原后的前两周,每周进行一次100%目标强度以上的训练,每周进行一次80%目标强度以上且30 km以上的大运动量的训练课。而后两周以2 d为一个小周期进行一次半程以内目标强度96%~106%的训练课,其中仅有一次训练量为25 km、强度为91%的训练课,见图2所示。
2.4 高原与平原的负荷强度对比分析 2010年上半年朱晓琳等7名运动员在肯尼亚高原、意大利平原阶段训练负荷的安排情况,如(图3-4)中通过外教训练安排我们可以进一步认识阶段训练安排的一些训练规律和特点。
高原训练阶段,朱晓琳等运动员的周平均训练量是150.5 km,其中100%目标强度以上的训练课为4%;90%~100%的目标强度为13%;80%~90%的目标强度为29%;80%以下的目标强度为54%。
平原训练阶段,朱晓琳等6名运动员的周平均训练量126.7km,平原训练量均低于高原训练量,这与平原训练强度大于高原训练强度有关,赛前训练平原训练已经把提高强度作为重要方面。赛前期平原训练,100%以上强度的训练达到8%,90%~100%强度的训练课为13%,80%~90%的目标强度占22%,80%以下的目标强度为57%。
罗萨的训练思路是马拉松项目在训练强度上,应根据不同的负荷强度安排的负荷比例应为:100%以上目标强度10%;90%~100%目标强度15%;80%~90%目标强度占25%;80%以下目标强度占50%左右。现将朱晓琳等运动员在高原和平原完成的负荷情况进行对比(表3)。
表4 马拉松项目的各项负荷强度比例与朱晓琳等
完成情况对比分析
从表3中看出运动员在高原阶段训练中1-2级强度均超额完成;但3-4级强度有差距。在平原阶段2-4级强度均未完成。说明总体强度没有达到负荷要求。
2.5 罗萨的训练思路和训练理念分析
2.5.1 负荷结构特点的训练思路 1)周三场地重复跑训练极限有氧训练以1~5 km的间歇训练来提高阈值速度、强化有氧代谢能力;
2)周五法特莱克跑最大摄氧量和抗乳酸的速度训练,以法特莱克跑来改善运动员的肌肉末梢状况、提高骨骼肌细胞细胞色素氧化酶的活性从而改善肌肉的有氧百分利用率和跑的经济性和协调性;
3)周日长距离训练课:随着训练的展开,负荷量由25 km逐渐至38 km,再降量升强度,由38 km降到赛前的25 km,以提高脂肪供能能力为主;糖脂协调供能能力主要以半程以内的量来实现,强调最后2 km的目标强度。
2.5.2 最大有氧能力训练理念 根据马拉松项目特点,最大有氧能力训练需要围绕无氧阈速度进行,不断提高运动员专项训练水平。马拉松运动员的比赛速度是无氧阈速度的98%~102%,罗萨计划用上述三种训练手段解决这个重要问题,一是重复训练,二是法特莱克跑,三是半程以上的接近阈值速度的持续跑,从而达到提高运动员的最大有氧能力。
3 结 论
从罗萨训练的特点可以看出:通过无氧阈速度的重复训练(强化有氧代谢能力)提高心肺功能,使血乳酸的产生和弥散达到最大化,利用此种手段提高无氧阈速度;通过法特莱克跑等训练手段进行超无氧阈速度(抗乳酸能力)的训练,提高最大摄氧量水平和跑的经济型;通过长距离训练提高脂肪供能能力,使运动员在前半程参与供能节省大量的肌糖原,避免运动员后程降速。上述计划的正确实施要靠精确地划分出各阶段的负荷性质,教练员掌控好训练负荷量和强度,以便收到预期的效果。
参考文献:
[1] 陆宗芳.长跑、马拉松有氧与混氧训练的研究[J].天津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2(1):69-71.
[2] 孙晓东,谭智平.现代中长跑运动科学训练方法[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8,1.
[3] 林祖明.对充分利用我国高原训练基地优势进一步提高女子田径耐力项目竞技水平的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4,27(11):1558-1559.
[4] 李老民.田径运动教程[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8,5.
[5] 翟丰,张艳平.现代优秀马拉松运动员的训练趋势――以“赛”代“练”,以“调”带“训”[J].辽宁体育科技,2003(1):1-2.
[6] 王瑞元.运动生理学[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2,9.
[7] 王林.马拉松项目的特点及训练思路[J].中国学校体育,2006(5):44-46.
[8] 焦芳钱,刘大庆.我国女子马拉松训练理论研究综述[J].中国体育科技,2008(4):36-39.
第8篇:马拉松比赛实施方案范文
在竞争激烈的当今世界足坛,备战工作已经被强调到一个无以复加的地步,如果备战工作不到位,直接后果就可能是悔之莫及的失败。0K!现在就让我们一起回到比赛之前,看看那些或算是“正规”和或算是“另类”的备战方式。
常规备战
1、体能训练
虽然现代足球对于技术的要求非常高,但最基本的体能却是任何球队都不敢懈怠的方面,毕竟,再华丽的技术也要充沛的体能做保证。尤其是英超的曼联、切尔西等强队,每个赛季除了要进行38场高强度的联赛外,还要参加冠军联赛、足总杯、联赛杯等多项赛事,如果没有良好的体能保证,球队必然会被赛程拖垮。所以,赛前的体能训练是这些球队的必修课。综观世界足坛,常规的体能训练方式并没有太大的不同,跑步、进健身房、理疗等等,不过也有特立独行者,比如闻名遐迩的米兰实验室,AC米兰过去几个赛季能取得优秀的战绩,与该实验室制定的特殊体能训练方式密不可分。大佬们都在玩{精选官网网址: www.vip333.Co }值得信任的品牌平台!
案例1
莫里尼奥的足球哲学
葡萄牙人莫里尼奥在英超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他用自己的足球哲学和训练方式,将切尔西改造成了一支战斗力超强的球队。莫里尼奥的足球哲学中有很浓重的防守味道,这注定葡萄牙人会对球队的体能训练倾注更多的关心。莫里尼奥对于体能训练的重视,使得他经常会越俎代庖干起体能教练的工作,莫里尼奥的体能训练计划并没有特殊之处,但他会根据队员的实际情况安排不同的体能训练方式。可以肯定,如果没有莫里尼奥狠抓体能训练,切尔西断然不会在密集严酷的多线战场左右逢源,同样,如果没有莫里尼奥狠抓体能训练,兰帕德也不可能在2005/2006赛季创下英超的连续出场纪录。
案例2
传奇米兰实验室
米兰实验室是由AC米兰全力建造的高科技研究中心,它为AC米兰在国内和国外取得好成绩立下过汗马功劳。米兰实验室主要负责对球员心理和生理的管理,在生理管理方面,体能训练又成为重中之重,比如加图索能成为意甲赛场上有名的“跑不死”,米兰实验室功不可没。米兰实验室总是在研究各种新式体能训练、康复和理疗方法,专家们就曾为2006年夏天新加盟的古尔库夫制定了有趣的体能训练方式在30米长的沙地里沿直线往返跑;而后在长方形沙地中左右折线跳跃前进,每跳五趟休息一分钟。前一项练股二头肌力量,后一项练关节和肌肉弹性。这样的独特训练方式也让古尔库夫进步神速。
2、战术研究
如果说体能训练是最基本的备战方式,那么战术研究则是最重要的备战方式。面对不同的对手,研究其战术打法、阵型配置非常重要,只有对敌人的战术了然于胸,才能做到有针对性的安排,从而达到克敌制胜的效果。现代足球中,研究对手战术最常见的方法是观看比赛录像,很多主教练赛前甚至会组织队员一起观看对手的录像,并通过各个位置的详细讲解和安排,让队员清楚自己在场上该如何跑位、该如何防守和进攻。观看比赛录像进行战术研究,这在我们国内联赛中是最为常见的现象。当然,备战除了研究对手也要研究自己,这也暗合兵法中“知己知彼,百战不殆”的战术思想。
案例1
佩克曼的1000张DVD
1000张比赛录像DVD,疯狂的佩克曼将它们带到了德国。
2006年德国世界杯上,佩克曼不辞辛苦从阿根廷带到德国的这些东西,似乎并没有起到太大的作用,因为阿根廷人没能越过东道主德国的关隘。佩克曼喜欢通过比赛录像研究对手,这是众所周知的事,据阿根廷《奥莱报》介绍,他带到德国的比赛录像只是他所收藏录像的1/5而已。当然,这些比赛录像还是给佩克曼提供了很多的帮助,至少在小组赛中,阿根廷人的表现告诉人们蓝白战车也是冠军的有力争夺者。但是,佩克曼通过录像研究透了对手,却没能通过录像研究透自己的球员,放弃梅西就让失败的佩克曼饱受指责。
案例2
看贝尼特斯的99变
“想猜贝尼特斯的首发阵容?算了吧,还不如去买!”这是《独立报》发出的感叹。你不能否认贝尼特斯的执教能力,可他的轮换制却实在是让人难以理解,而且,他的排兵布阵更是屡屡遭到英国媒体的质疑。不过换个角度看,这也是西班牙教头战术研究的结果。可以肯定的是,贝尼特斯每场比赛前都少不了对自己战术进行系统研究,特别是对球员状态的研究,他看重的是球队整体而不是个人。从2005年2月5日到2006年10月31日,贝尼特斯连续99场比赛对首发阵容进行轮换,这绝对是一个足以让你惊诧的数字。你怎么能不惊诧呢?99场比赛中,贝尼特斯竟然使用了41名球员!
3、减压
黑云压城城欲摧,山雨欲来风满楼。在一些重要比赛(如德比战、生死战以及决赛)的前夕,每一个球员的神经都会非常紧张,这时候,球队管理层就需要采取一些措施为球员减压,从而让球员们在比赛中保持心态平和并能正常甚至超常发挥。最常见的减压方式无疑是给球员放假。在很多人看来,大战前夕给球员放假是不明智的做法,因为大多数情况下无法肯定球员私自外出会惹出什么麻烦,所以很多主教练赛前不会给球员假期。但是,有些教练却喜欢反其道而行之,并因此取得了不错的战绩。2006年德国世界杯上,克林斯曼就打了几把很漂亮的“休假牌”。
案例1
德国队72年第一假
自德国人1934年第一次参加世界杯以来,从没有在大赛期间正式放假的先例,但在2006年世界杯期间,克林斯曼“破戒”了。因此,当克林斯曼在小组赛后“给全体球员放假30小时”的决定出来时,德国媒体为之一惊,他们忽然发现“这是国家队72年来的第一次自由活动”。德国球队向来以纪律严明著称,队员在大赛期间根本别想偷得闲暇出去放松,不过克林斯曼并不这样看,相反,他认为适当让队员自由活动可以给他们减压。当然,德国队员也没有让克林斯曼失望,尽管他们在家或在宾馆里潇洒愉快了30小时,可回到球场上,他们依然是生龙活虎,并在1/8决赛中轻松战胜瑞典。
案例2
克拉夫的逆反思维
布赖恩克拉夫,英格兰足坛最与众不同的主教练。之所以说
他与众不同,不是因为他敢扇基恩的耳光,也不是因为他口无遮拦,而是因为他独特的逆反思维。克拉夫给诺丁汉森林球迷留下了永远的回忆,他与常人不同的执教方法,直到今时今日还让人津津乐道。当年克拉夫在带领诺丁汉森林参加
欧洲比赛时,比赛前一夜他非但不会将球员们关在宾馆里,反而让队员们出去狂欢,结果球队往往在第二天的比赛中能取得出色的成绩。
非常规备战方式
1、心理战
心理战又可以叫做口水战。当今世界足坛玩心理战的高手很多,英超联赛中该类战事尤为激烈和残酷。弗格森、温格、莫里尼奥和贝尼特斯,这四人是如今英超心理战的大师,尤其是前三者,每当他们的球队相互交锋时,赛前总少不了一场心理大战。如今的足坛非常奇怪,教练或球员的任何一句话经过媒体放大加工后,产生的作用比想象的要大得多,很多时候,心理战甚至成了比赛的胜负关键。这就为心理战打下了坚实的生存根基。不过,心理战是一把双刃剑,它既有可能刺穿对手的心脏,也有可能割断自己的喉咙。
案例1
温格险伤切尔西
弗格森、温格、莫里尼奥,三人之间的心理战不胜枚举,过去
两个赛季,心理战的最大赢家无疑是莫里尼奥,不过,在2006/2007赛季中,莫里尼奥的优势正在一点点被蚕食。三个男人之间最近的一次心理战的主演是温格,在2006年12月11日阿森纳客场挑战切尔西的比赛前,温格向切尔西开炮,讽刺蓝军踢的是丑陋的防守足球,并称切尔西距离“伟大”还很远。温格的心理战术让切尔西人异常愤怒,蓝军在比赛中表现得非常浮躁,如果不是埃辛的神来之笔,切尔西将极有可能被温格的心理战术所伤。不过,从切尔西在比赛中的表现看,温格成为了这次心理战的赢家。
案例2
米歇尔斯胜利之道
心理战术除了可以让对手受伤以外,还能起到激励自己球员的作用。“全攻全守之父”米歇尔斯也谙熟心理战术。1988年欧洲杯半决赛,荷兰遭遇德国,赛前米歇尔斯高喊“足球就是战争”,激励自己的球员勿忘国耻,结果受到主教练鼓舞的荷兰队一鼓作气击败西德闯进决赛。1992年欧洲杯小组赛最后一场比赛,荷兰再次遇到德国人,米歇尔斯赛前对自己的球员说:“好好踢,我们至少能进他们3球!”主教练的信心传递到了球员身上,该场比赛的最后比分为3比1,荷兰队真的打进了3球。
案例3
佩雷拉自大酿苦果
强大的巴西队用得着使用心理战术吗?答案似乎是否定的。不过,在2006年德国世界杯上,时任巴西队主教练佩雷拉还是选择了使用心理战术。其时,距离国际足联规定的上报大名单时间尚早,可佩雷拉却早早将球队小组赛首场比赛首发阵容公布于众。佩雷拉的心理战术无外乎是向他的对手们展示自己的自信和强大,以达到“不战而屈人之兵”的效果,可他万万没有想到,巴西队因此也就成为了众矢之的,主力阵容被人家研究得非常透彻,他过于自信的心理战术非但没有让对手受伤,到最后却是伤到了自己。在小组赛首战,克罗地亚在做好了充分准备后,也仅仅是一球小负于桑巴军团。由此可见,心理战术并非万能法宝。
2、小动作
不管黑猫白猫,抓到耗子就是好猫。在功利泛滥保守盛行的当代足坛,为求胜利大家都可以“不择手段”,于是乎,在比赛前的备战工作中,搞小动作、使阴招的现象屡见不鲜。但是和心理战一样,小动作也是具有两面性,它既可能让对手中招无还手之力并最终缴械投降,它也可能激励对手并因此产生巨大的作战能力最终让自己欲哭无泪,到头来还落得个“哑巴吃黄莲――有苦说不出”。
案例1
切尔西两度计陷巴萨
2005/2006赛季欧洲冠军联赛,切尔西与巴塞罗那狭路相逢,为了限制对手的技术优势,切尔西在草皮上做起了文章,他们给自己的球场上洒了大量的水,让斯坦福桥原本就泥泞不堪的场地变得更加惨不忍睹,但莫里尼奥万万没有想到,虽然泥泞的场地限制了巴塞罗那的技术,可同时也使自己球队的推进速度大大降低,更加让切尔西人难以接受的是,那场比赛赢球的却是巴塞罗那。2006/2007赛季冠军联赛小组赛,切尔西与巴塞罗那又一次碰面,这一回蓝军依旧在草皮上做文章,只不过不是洒水而是下沙。据《太阳报》报道,切尔西在球场上足足洒了有几吨沙。恶搞的《太阳报》还派出了记者牵了几匹骆驼前往斯坦福桥,以讽刺蓝军将球场搞成“人造沙漠”的举动。不过就算被媒体嘲弄,但“皇天不负有心人”,这一次蓝军终于笑到了最后,以一场胜利报了上赛季的一箭之仇。
案例2
马拉多纳偷放“”
“球王”马拉多纳可谓是“恶迹斑斑”,先不说枪击记者
事件以及吸食可卡因等球场外的事情,球场内马拉多纳也有让人不可思议的阴招。据马拉多纳自己披露,1990年世界杯1/8决赛,阿根廷与巴西相遇,比赛前,马拉多纳给了巴西左后卫布兰科一瓶水,里面掺有镇静剂。布兰科饮用后随后便在场上有如梦游,无法正常发挥水平。那场比赛,马拉多纳一记妙传助攻卡尼吉亚进球,阿根廷1比0淘汰了巴西。因为“”事件,2006年德国世界杯预选赛上巴西客场挑战阿根廷时,巴西人声称要自带饮用水,目的就是怕阿根廷人再出阴招。
3、情报战
俗话说“兵马未动,粮草先行”。这里的粮草在足球比赛中可以理解为情报。比赛开始之前,搜集对手的情报异常重要。情报战在足球比赛中很普遍。假设AC米兰遭遇利物浦,可以肯定,AC米兰比赛时会有利物浦的人观看,而利物浦比赛时也会有AC米兰人去侦察。不过,情报战也是一门学问,除了会搜集之外,还必须懂得如何区别真假,毕竟放假消息的现象并不少。说到情报战,2006年德国世界杯期间德国队的情报工作做得相当好,足以名留球史。
案例1
莱曼的小纸条
那是一张长10厘米、宽9厘米的普通便笺,上面印有柏林绿林区“皇宫酒店”的字样。正是这张很不起眼的小纸条,主宰了德国与阿根廷的1/4决赛,它也帮助德国人点球淘汰了阿根廷。其时,德国与阿根廷的比赛进入点球大战,德国队的守门员教练科普克悄悄把一张小纸条塞给了莱曼。点球战开始后,每当阿根廷队里站出一名球员,莱曼就掏出纸条看一眼。结果,莱曼如有神助地先后将阿亚拉和坎比亚索射来的点球扑出,将阿根廷人送回了家。后来小纸条上的内容被曝光,原来上面写着的是阿根廷球员主罚点球的详细资料。科普克按照阿根廷队已经确定的罚点球顺序,将所有需要的提示写在了上面:克鲁斯,原地不动,球门右下;阿亚拉,低平球,左下角;马克西,右侧死角,坎比亚索,等待,原地不动,左下角,这居然于实战中完全吻合!
上个月,莱曼将这张小纸条拍卖,居然拍得了100万欧元的天价!虽然所得收入是捐献给慈善机构的,但这足以让莱曼和科普克自豪的了。
第9篇:马拉松比赛实施方案范文
新集体主义精神
随着近期的空气污染指数屡屡创下新高,“我们的空气”引起的公众担忧和关注也是空前的。然而根据专家的说法,要改变这样的状况需要的是几十年的时间,因为这依赖于经济发展模式的转变和相关产业的转型调整,不可能短期内完成。只是,在那一天到来之前,我们还能继续呼吸吗?
好在这个世界总有一群依然充满了理想主义和乌托邦精神的人,他们相信自己的行动可以带来社会的变革,艺术家、科学家、发明家、工程师……是不同时代中创新的驱动力,而在网络时代和大数据时代,拥有跨界能力的新媒体设计师和创客无疑正在成为引领创新的先锋。由设计师们发起的“交互北京”是一个已经运行了3年的创新平台,通过一系列研讨会、工作坊、竞赛、辅导营和展览,旨在激发思考并试图解决那些与我们最为相关的社会问题,发现新的才能并帮助启动那些将为社会带来积极改变的创新想法。这一次,面对严酷的空气现实,“交互北京”的主题也定为“我们的空气,我们的责任”。
綦枭鹏是参加此次创客马拉松的一名产品设计师,在活动中他和以前根本不认识的3位工程师组成了一个小组。綦枭鹏说自己以前对PM2.5只有一些简单的概念,了解得不是很深入,在开幕活动中听了研究PM2.5的专家张旭的讲座之后,他觉得这个问题挺严重的,所以他们这组当时就决定不单纯地从情感或游戏的角度去做App程序,而是期望尝试真正去解决问题。
“交互北京”的发起人、中央美术学院数码媒体工作室副教授费俊说,以前的集体主义是一种自上而下的驱动和组织方式,而他们所定义的这个“新集体主义”是自下而上的,是人们通过自觉意识来参与社会化创新的活动。“新集体主义”的另一个重要的属性是强调不同行业、不同机构的人,基于共同的理想或感兴趣的话题,一起来跨界进行社会创新。这和以前的集体主义不太一样,它是来自于草根的力量,当人们聚集在一起,贡献各自的才能和能量来做这些社会创新,它就能形成一种很强大的社会力量。
和“交互北京”类似,本次创客马拉松的主办方之一的“北京创客空间”也是一个开放的实验室平台,鼓励各领域人们的思想碰撞,运用和发展现有的开源和学术研究成果把想法变成现实,并开放这些成果供他人进一步研究。在开源精神的引领下,普通人参与创新的门槛在不断地降低,跨界合作也已成为潮流。在这个时代,年龄不是问题,专业背景也不是限制,拥有创新精神和理念的个人,总能在这样的创新平台找到志同道合的人来共同把想法变成现实。
高压催生奇思妙想
薛岩是某软件公司负责人,他说自己参加此次创客马拉松是因为对活动的内容和形式都比较感兴趣。从内容上来说,这是一个公众话题,应该受到大家关注;虽然自己以前参加过类似的会议或沙龙,但从形式上来说,还没有参加过这种竞赛性质的活动,需要在很短的时间内完成一个从构思到实现的过程,这种竞争很新鲜也很有挑战性。
创客马拉松的活动形式源自“创想48小时”(Art Hack Weekend),最早由创想计划(The Creators Project)和美国的Eyebeam 艺术与科技中心于2011年在纽约举办,旨在让艺术家、设计师和程序员们进行跨界合作,创造新的体验。2012年,创想计划和北京创客空间把创想48小时首次带到中国。本次活动中,北京创客空间为参与者提供了一系列的电子套件和设备,另一个主办方英特尔中国物联网研究院则提供了开源信息分享、空气环境监测仪以及空气数据接口API操作培训。虽然这场“速配”中不是所有的团队都能坚持到最后,但活动最终成果仍然超乎预期。在48小时中共有8个项目诞生,包括手机应用程序开发、3D体感游戏、飞行器和机械装置等,有7个组的项目使用了英特尔物联网研究院所提供的API技术支持。
参加过首届“创想48小时”活动的郭耀是一名新媒体艺术家,作品曾多次参加新媒体艺术展,与其他参与者比,可谓相当有经验。此次他和大学时代的同学杨沐辰一起组成了人数最少的团队。郭耀说这次比赛是一个“命题作文”,所以较上次的创客马拉松限制较多,但他对最后呈现的作品效果还比较满意。他们完成的《半透明交响》是一个可以根据接收的PM2.5值做出敲打窗户玻璃动作的机械装置。机械手臂在窗户玻璃上不时伸缩移动,发出刺耳的声响,像是警告室外被严重污染的空气马上就要蔓延进来。事实上,对于PM2.5来说,即使关上门窗也不能阻止它的“入侵”,但如果我们再不采取行动,谁知道还会有什么样的危险降临?
綦枭鹏和3位工程师宋延龙、蔡锦鹏、王剑锋做的《体感游戏净化器》是把运动与净化空气通过体感游戏的方式相结合:当使用者开始骑行时,体感游戏中的角色也同步运动,当骑行速率上升时,游戏角色也相应加速,然后传输信号给室内的空气净化器发动机,发动机功率提升进而净化更多的空气。当室内实时空气质量提高时,游戏中的场景也会由雾霾天气变得风和日丽。綦枭鹏说做这样一个产品原型一方面是期望鼓励人们骑车出行,另一方面就是让人们有一种游戏的体验方式,通过骑车这个游戏,来控制空气净化器,让空气更好。
陈榆丹这组做的《智能园丁》来自一个很朴素的想法,如果每家每户都栽种一两株植物,城市中就可能增加一两千万株植物,对空气质量的改变做出贡献。但大多数人往往缺乏植物的养护知识,植物不能很好地生长,《智能园丁》就是一套自维护和自操作的智能盆栽养护系统,可以监测植物的状态,进行浇水或其他维护。同时,自行分享系统可以将植物的实时信息通过互动社区以及社交网站进行分享,通过线上社交网络推进线下种植活动。
费俊一组完成的《空哨》灵感来自一幅老北京的美丽场景:胡同上方不时飞过鸣哨的鸽群。他们制造了一个类似鸽哨的PM2.5探测发报装置,可飞行至一定区域探测PM2.5值,以声音的高低提示该区域当前PM2.5状况,让我们可以听到PM2.5的声音,把监测变成一次充满诗意的PM2.5空中飞行计划!此外,iPhone应用的设计更让用户可以随时预定空哨。或许在不久的将来,你就可以在CBD的办公室里预定空哨,短短的30分钟内你就可以在窗外听到美丽的“鸽声”并得知当时的PM2.5程度了。通过目前的模拟飞行器,或许让“空哨”给你捎带上两听饮料或一份外卖也是轻而易举的。
由环保人士、建筑师、设计师、艺术家和程序员共同完成的《云知道》定位于时尚达人,项目设想有一朵聪明、好玩、有表情的“云”,它会出现在北京的各个时尚地标区域,并且会根据现场PM2.5的即时数据,不断变换色彩,甚至还会唱歌。看见它的人可以关注它的微信平台,成为它的粉丝与它互动,进而获得更多关于PM2.5知识和相关空气问题的信息,使更多的人参与到环境保护行动中。采用了App游戏形式的作品把空气问题以充满乐趣又不失警醒意义的方式呈现给观众。《Let’s Mask》(让我们戴口罩吧)可以给拍下的任何头像套上口罩,不论是自拍、大黄鸭还是咖啡杯上的美杜莎,这样的图像和所在区域的PM2.5即时数据可以被立即分享到在线社区,共同分享集体创意所带来的乐趣和对环境问题的关注。薛岩这组的《空气表情》是一个对PM2.5值竞猜的游戏,其灵感来自统计学家弗朗西斯・高尔顿的故事。他在一次乡村集市上观赏到一场猜测公牛重量的比赛,有800人参与,高尔顿对数据进行了统计检验,发现人们猜测的平均值11971镑与实际重量11981镑极其接近,由此得到一个结论,只要基数足够大,公众的预测是无限接近于真实值的。《空气表情》用户可以提交自己对当时PM2.5值的预测,经中央服务器处理后,呈现出广大群众猜测的平均值与当前真实值的对比。用户既可以分享这个即时的对比值,也可以查看最近的PM2.5民调和官方值的趋势。值得一提的是《空气表情》采用了非常生动而又简洁的图像和声音系统来赋予PM2.5数值不同的“表情”,以娱乐化的视角,将充满欢乐和情感的竞猜和社交融入到“天气”类App之中。
启发大众参与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B5编程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发表评论